po9612689.html
时间:2019-11-24 来源:优思通信 作者:施宏儒
新闻摘要
发现一起,惩处一起。让敢于作弊者付出高昂的代价,才能有效警示心怀不轨之徒。但是,总有些“不见棺材不掉泪”的人。因此,打击作弊,还必须对考试加强监督管理。除了要事后惩戒形成震慑,更需净化考场,确保整个考试过程的有效监管,从源头上堵住作弊。仅以此次宣判的研究生考试作弊案为例,就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追问:30余名考生是如何携带作弊器具进入考场的?无线电屏蔽仪有没有发挥作用?试题又是如何传出考场的?防范监督有没有做到滴水不漏?橡皮接收器、丝巾接收器、微型耳机……作弊器材隐蔽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,但防范监督不到位或许也难辞其咎。
????Ȼ?Ա????????
相关链接:
·本报记者 :马笑寒·
编辑:姜梦山